舌尖上的江湖

一茶一坐

私转藏一份帖子:萧景琰的局限,演员的问题和剧组的问题

高亮:无授权转的!当时天天看贴吧帖子,看到好的有的实在怕找不着就存在这里了。也忘了在哪一贴看到的,捂脸…


萧景琰的局限,演员的问题和剧组的问题
我曾经说过,要对剧里相认后萧景琰的表现不满,特想长篇大论抱怨一下,后来,朋友说让总结下萧景琰。总结他真总结不来,下文视角只是总结他相认后的心境。不含他的家国心,不含他两年的主君责任和成长,不含他对苏先生的心态,也不含他对林殊期待的翻案和天下清平的反应。
只总结对相认后林殊的私人感情。但因为这有很多是从对少年友情中延续下来的,所以提到一些少年心境。
楼主不懂得直指精髓,所以总是字多,抱歉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如果是在我二十岁的时候,一定不喜欢萧景琰这种人设,会觉得他头脑简单,不计后果,但现在年龄渐长,已渐渐明白大道至简的道理。所以,对萧景琰经常多有宽容。

1.真性情

萧景琰是一个皇子,有他天家血胤久居人上的一切特征,包括劣根性。如同宝玉尚有对袭人的当胸一脚一样,靖王也有对苏先生的居高一骂。两者的问题,都并不在于弄错了人。(或者说,两者都没有多大问题,那就只能把“上位者”的位份硬掼上来,才可以硬说没有问题)。
但是,萧景琰确也是一个有所不同的皇子。他的身上,有着某种侠者的一面。轻利重义,性情中人,他居于高位而从未想过“御人”,只想着“遵从本心”。身处权势的顶层,却有着一种天然的“真性情”。这些,于为友都是优点,于为君并不全是。
然而,他自幼也没有设想过自己成为君主,他给自己设想的,是另外一种人生。在这个人生里,有君父,有慈母,有真正的兄长,也有真正的朋友。这种人生对于生于皇家的萧景琰这种人来说,难得到堪称完美。

2,奢侈品

其实皇子这种身份,不管受不受宠,能有真正的、交心的、对等的友情,还真是一个奢侈品。因为还不同于纪王这种,皇子天生就处在争储的漩涡中。乐于结交你的,多半都别有用心。而真正的纯臣,都会避免自家子弟和皇子结交,纵结交也多有保留,纵不保留也是为臣之义; (看卫峥事件就知道,靖王真作祸,皇帝父亲未必杀他,但牵连至死的,绝对是一大片一大片的“近身人”。)

但是林殊不同,少年狂妄又深受皇宠,管你什么皇子,对我够意思,就交你了!
所以,林殊成为萧景琰唯一的一个朋友,对于萧景琰这种性情中人(或称需要朋友的人),当然是把这个朋友很当一回事的。
别看萧景琰时不时“有一个朋友想看这书(蒙挚)”、“若不是早已视他为友(苏先生)”,他的朋友,此生还真的只有林殊一个。
萧景琰懂不懂怎么做朋友?千万别看对苏先生,看他对林殊;对苏先生说作朋友,只能算他欺负人;对林殊,他就什么都懂了。
3.亲人 朋友 兄弟
萧景琰和林殊的友情,同梅长苏和蔺晨自始就不一样。
他们相识在彼此还不记事的时候,他们都不知道什么叫“第一印象”。从记事起,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家伙。
当然,皇亲贵族圈里有那么多的孩子,他俩能做朋友,最初肯定是因为投契,但他们最后维持下来的那份兄弟情,却又说不上仅仅是因为投契。
懂得这个家伙的一切,不是因为用心体察,不是因为“知音”,而是因为,太熟悉了。一个眼神就明白他下一步要做什么。
和这个家伙做朋友,也不是因为他明亮,也不是因为他优秀,甚至也不仅仅是因为他襟怀坦荡赤子心,而是因为,他就是他啊。
彼此熟悉所有的优点,也彼此接受所有的缺点。所有的成长都一起经历,所有“第一次”都彼此见证过,危机的时刻自然地彼此交出后背,即能为你牺牲又能自然的接受你为我牺牲。
总之,一切都形成亲人的稳定态,做兄弟成为一件不用问的事,为什么这么要好,早都已经不可考了。
(所以,我一直不同意对于苏兄的“变阴诡”会阻碍二人的友谊,萧景琰可不是因为林殊明亮、也不是因为一时投契才和他做朋友的,早已稳定到像亲人一样包容一切,做朋友是一件无需思考的事啊。)

4,付出型
朋友之道上,或者直接说,对少年林殊,萧景琰其实是一个偏向于付出型的人格(“朋友格”)。
于“大事”,他们是相互的。他们当然都会抢着承担责任,他们都可以为对方舍命,也心安理得的接受对方的保护;基于这种“过命”的默契,在于萧景琰,林殊有权理所当然地指责他为什么不救副将;自己没有及时回国当然就是对不起兄长好友。甚至,他们都蒙冤惨死,而自己以皇子之位还好好活着,这本身已足以引起萧景琰的自我放逐。
而于“小情”,尽管看上去是互相尊重、完全并肩、甚至时有较劲的伙伴,但于萧景琰单方而言,他是多少有几分兄长情怀的。所以他愿意为小殊“背锅”,所以他评价小殊是“骄傲飞扬,争强好胜”--这并不是溢美,也不算批评,就像“我家的孩子就是淘气”那种心情一样。可以想象,对于这个骄傲争强的家伙,他也愿意有某种程度的退让、包容和迁就。
那个时候的林殊,骄纵任性,点火就着,还很少对人忍耐。那个时候的林殊,没有什么“献祭心”,也不会处处以萧景琰为重;
但萧景琰是一个“付出型”的“朋友格”,所以萧景琰的某些兄长情怀也正好在小殊的些许“飞扬任性”中获得某种平衡。

5,失衡(第一刀)
直到某一天,这个平衡以一种极端惨烈的方式被打破了。

自小习惯看到他被千恩万宠众星捧月的娇子,已经亲族皆没,失了姓氏,身负污名;
曾经喜则雀跃怒则如虎的家伙,如今按捺下“恶心”周旋于众;
更不要说,雪夜薄甲的小火人,如今拥裘围炉病弱如斯。

本来,以上的任何一种,都足以使萧景琰万分痛惜不知如何面对他了。可惜,这还不够糟,更糟的是,这两年自己又都做了什么?

林殊不顾一切的牺牲自我,以献祭般的方式奉献,并且,突然禁止萧景琰承担风险和付出情义。

而反馈到萧景琰这里,这就是自己的“负义”。萧景琰可以接受自己被骗,但他无法接受自己负义。然而打击接二连三而来,他发现自己可能成了那个悖负为友之义的人。

林殊的大包大揽,虽然萧景琰难以接受,但还不致于让他大吃一惊。他太熟悉这个人,就算以前林殊也未必没干过这种“任性逞强”的事。

但以前的林殊,就算揽责,也不会“献祭”;
以前的林殊,更从不会这么……避让。

从来也不怎么习惯迁就的小殊,在自己无端责难后各种克制隐忍;那个给人起绰号还要怪人不回应的嚣张小子,对着倨傲的自己次次躬身正揖语态恭敬;那个从来理所当然的好朋友,为了医治聂风这么点事对他下跪相求。

自已又做了什么?又做了什么?

萧景琰不知道林殊是真的硬的下心来就这么演戏,还是因为.....还是因为自己做的事,逼得小殊一退再退,最后都不知道退到了哪里。
而那一日,冲突最激烈的那一日,更是不要想、不要想、不要再想了。

有些事情,做了就是做了,小殊受了也是真生生受了,说不知道真相也没什么用。何况,有些事情,即使是对这个“苏先生”也曾做得足够恶劣。自己总归是把最恶劣的一面做给了他看。

说真的,就算林殊真的为萧景琰丢了性命,他敢做,萧景琰也就敢接。他们的交情,还真不是少年嬉戏,他们本就是过命的;但林殊对萧景琰下跪相求,萧景琰不知道该怎么接。

(@洛梅听香  曾怪萧景琰只提少年时期不提这两年,当然不提。除了“翻案”、“理想”这些大义话题无愧于心还正切小殊之意之外,这两年在萧景琰的视角里,每一日,都是哑口无言,堵得自己喘不过气来,萧景琰不知道有什么可以讲。)

刚说过,萧景琰其实是一个“付出型”的“朋友格”,他不习惯亏欠别人。更从没想过会有一天会亏欠小殊。但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就是,他就是一股脑地欠下了,而且,还看不到什么出口去弥补。要么逃,要么统统接着。

6.心虚

有朋友曾讲,苏兄对相认后两人的关系更没有信心。我觉得,未必。

苏兄最多对景琰怎么看待他(变阴诡)没有信心,对于景琰认不认他这个朋友是有信心的。因为萧景琰就是萧景琰,他是不会变的。

而萧景琰的心情则是另一种。

相认后的萧景琰,对林殊怎么对待自己有信心(如今小殊因为种种原因显然不顾一切的以萧景琰为重),但对林殊怎么看待二人的友情,萧景琰真……隐隐没底。

君子责己。

站在苏兄的视角,还可以说是自己欺骗在先,或许那些“难道能说不值得”的时刻还能给他感动;

而对萧景琰,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,他根本找不到什么地方可以对自己的糟糕表现相对抗相平衡。江山也是自己想要的(作为皇子还说对江山没什么想法就太矫情了),翻案也是自己的愿望(何况祁王还是自己的兄长不是林殊的),清平盛世也是自己的理想,被骗也的确是彼时的自己不够成熟。萧景琰根本找不到什么理由可以为自己开脱。

小殊在他面前曾一退再退,即使是相认后,他也没有一言加责,但,变成了这么“懂事”的小殊,他还把自己当那个萧景琰吗?小殊一句句“殿下”,简直会叫得萧景琰心里发毛;
(什么君臣之分?那是什么?萧景琰拒绝去想。)

7.友情的担当

对苏先生可以用道歉解决的事,对小殊,完全不同;
对苏先生可以回馈他一步登天的前程,对小殊...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。
就像大恩不言谢一样,到这一步,也没有什么可以道歉的。

但是,萧景琰毕竟也不是林殊,他没有那种百转心肠,他从来一根筋,他只知道有些事,必须坚持。
管他什么心虚,什么亏欠,什么有资格没资格,统统压下去。
小殊从来任性(如果他在自己面前还愿意任性的话),指望他去揭开这重重心结往前迈一步……那萧景琰就等到死吧。

和小殊,总归不能就此算了。事情总归要迈过去。既然是自己所行违背了为友之道,既然是自己伤害小殊(这两者真比杀了萧景琰还难以接受),那自己背着就是。
总归不能逃,不再做朋友。

萧景琰的血气之勇,也就在于,到了这一步。即使他在林殊面前也可称无地自容了,他仍然没有想过要逃,就算让他背负从来都没想过的“背义”也好,他还是要和林殊做朋友。

说那句“殿什么下”,愤怒也是真愤怒,但也不是不伤痛,不委屈的(你设局骗我可以,但你凭什么允许我伤害你呢?)甚至,也不是不心虚的。但,撑也得硬撑起来,就把自己当成那个一直也没有变的朋友,理直气壮的质问。

结果,呼……还好。

所以,“殿什么下”之后那句“景琰”,真的会让萧景琰“又是惊讶又是感慨又是欢喜,心头热辣辣地涌起滚烫的硬块,堵在喉间咽之不下”。

8.年寿(第二刀)
其实说起来对兄弟情份,也只不过刚刚顾得上确认到林殊仍然还是朋友的程度,别的,他的心结,他想怎样,也根本来不及细想,因为,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。
他们是类似亲人之间的那种兄弟,对亲人来说,远比二人的关系更重要的,当然就是:小殊的身体到底怎么样了?
这其实是萧景琰在相认的震惊之后,远远在考虑二人的关系之前,就摆在萧景琰面前的一件事。
对质夏江的时候,他已经知道了梅岭的火寒之毒。
母亲在医治那个怪人的时候,也曾经说过火寒之毒。那么那个怪人也是来自于梅岭,也就是赤焰旧人了。
他是生成了遍体白毛,而小殊是面目全非。
两者有哪里不同?母亲知道多少?蒙挚又知道多少?
小殊他到底……萧景琰隐隐有一个想也不敢想的答案。
脱口而出了那句“小殊 你的身体还好吗?”之后,对方的“三五年”,不知道是让萧景琰确认了猜测,还是让萧景琰吓了一跳。
萧景琰什么时候知道了两种解毒方法(及后果),或许不可考了,至迟到地图前布兵的时候,是肯定已经知道了。(霓凰提聂锋情况时萧景琰显然无疑问。)“好好保养”,也只是40岁,也肯定知道了。
我知道你是铁骨铮铮的汉子,我知道你撑得过削皮挫骨。但……
借@寒江妃子  的话
“好好保养的话活到四十岁应该没问题,不好好保养呢。
十二年苦心孤诣,两年在金陵上上下下的折腾。
十四年来昼夜不歇,殚精竭虑百般筹谋。
大悲大怒,大痛大惊。
断铃立雪,悬镜司生死一线,九安山猎宫病发,御前质证出来时虚弱到不能行走。
他还能活到四十岁,三十八岁,三十六岁么?”
真得是打击接二连三而来,原来自己曾经欠下的,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弥补。萧景琰的心沉到谷底。
可惜,还没有完。
9. 牺牲(第三刀)
我说过,作为付出型,萧景琰背负着自己的“亏欠”,形成了巨大的失衡,萧景琰急需一场巨大的“付出”或“牺牲”来自我救赎。
然而他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,而且还得眼睁睁看着小殊不顾一切地吐尽蚕丝继续牺牲。

他说,他不要恢复林殊之名。
他说他阴诡,他不能在君主身边。为了保全我,他宁可从此林氏再无人。
林殊说自己不能在君主身边。
在于萧景琰,这一刻其实是,他不知道怎么还能硬撑着,自立在林殊身边。
并且,心底默然一句好吧,硬接下他的牺牲。

最后一次,硝烟起,他说,他要出征。
这时候,其实萧景琰都要麻木了。
萧景琰早有预感,也早已经无力对抗。
最终,也只能近乎软语相求,以“看我开创一个不同的大梁”相诱,说一句“尽你所能”。
给自己保留一线希望。放他做想做的事。一切都只能硬生生吞下。什么都不要说。
好吧,好兄弟,我知道你的胸怀家国,知道你社稷为重。我既知你此心,自然也要跟得上你的心境。
你信我要我做这个君主,那么你加给我的,我统统都能承受。

萧景琰的局限
给萧景琰开脱了这么多,其实我的愿意不是开脱,是想说他的局限。他为什么不能体察苏兄的心境。
因为萧景琰的视角,和苏兄,和我们,都不太一样。
A我们看苏兄,一出场就是梅长苏,我们接受梅长苏就是这个样子,我们喜欢的也是梅长苏;萧景琰看苏兄,他熟悉的是小时候的样子,他看到的,自然是现在的林殊、现在与林殊有什么与当年不同。
所以,他或许能够接受苏兄的“强势包揽”,或者“任性逞强”,而不那么容易接受苏兄的隐忍和谦让。
甚至,他能够接受苏兄死于沙场,而更难以接受苏兄病弱至此;
B像所有的人一样,萧景琰也会从自己的感观出发,他自己亏欠的事,他会看得重。但苏兄纠结的事,变阴诡什么,他没觉得怎样,他就会看得轻。
所以相比于少年时代,景琰会以为这两年他做得事,伤林殊更深,更不可提。
C削皮挫骨什么的,静妃是妈妈视角,霓凰是爱人视角。景琰则同是汉子,我到认为他不会比那两人更伤痛(当然心疼肯定是心疼的),但会更关注更未来更现实的事,也就是:未来你还能活多久。
D我们看萧景琰,责备他的没脑子,也感动他的有情有义,但于萧景琰。所谓的“有情有义”都是理所当然的事,他根本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价值。
E林殊有维护君主的大义之心。萧景琰在林殊面前没有任何主君心态,只有友情。林殊看来符合大义的事情,萧景琰不能感同身受。
F萧景琰没有把梅长苏和林殊分开来过,对他来说,梅长苏就包含于林殊。不存在接不接受梅长苏的问题。
以上都造成了,萧景琰本身成了一个背负着巨大的亏欠、内心无法与自己和解,需要一场付出来救赎的人。他可以跨越这些,坚定地要求和林殊:你就是我的朋友;他可以体察到林殊的骄傲,尽可能不表现地过于痛惜;甚至,他能够体察到林殊有心结,不敢“急切”地不顾一切强行叙旧。但更多的,他也做不了。
@洛梅听香  说他 光明 坚定 热忱。是的,这对苏兄来说也是好事。
(不过即使是光明和坚定,剧组也还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。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我对萧景琰说了这么多好话,其实最终我想说的是:萧景琰又不是霓凰,苏兄又不用负担他终身,欺骗也好怎样也好,大业当前,苏兄还没必要对他负什么责任。
苏兄死了他是伤心,他担负着亏欠是不能救赎,然而,这又怎么样呢?梅岭一事就是那么沉重,就是搞乱了所有人的人生轨迹,谁不是担着重担走过来,苏兄还不是背负了那么多,那萧景琰这点心理阴影,又凭什么不能担呢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匆匆mw:赞同你的分析,我觉得经过你的描述,萧景琰这个角色在感情和由此而来的上面我已经能理解了,以后可以站萧景琰视角了~包括背负,最后时候苏兄也明白景琰的背负吧,最后还亲手把他的生命加上去了。萧景琰也没什么不能承担的,他也担的起。

以上说完了萧景琰的局限。剧组问题简单总结下包括:
1,金殿后背影那里太隐晦--我按原剧本自动脑补扶太子手臂一段;
2,知道真相后景琰太淡定(没有看望或欲行又止),和人物的急切心境不符--我按原剧本自动脑补堕马;
3,静妃那里删除景琰的责任--我按原剧本自动按原剧本脑补;
4,从天牢相见至“不做林殊”那段,二人恢复太快,看不出来过渡;
5,殿什么下苏兄太神经--我已进行解读了,就按这个来吧,我还舒服点;
6,那个玩笑太轻浮--我自动按原著脑补那个玩笑;
7,珍珠梗那里,苏兄那句“你欠我的”和景琰回之以无奈一笑都太轻浮--他俩暂不适合轻松风--我脑补时自动砍了;
8,没有苏宅会见。这是恢复友情(而非大业)的重要一环,原著有,一分钟蒙太奇即可,然而没有。)
9.总体上景琰感情浓度表现不够,对解开友情结扣的担当没有什么表现(或很隐晦)。苏兄的感情浓度就算了,本来就那副德性(sorry)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下,演员:
我先说下我其实最不想批评演员。因为要求每个演员都是戏骨级,那对演员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,何况,我爱这个剧,愿意品评这个人物,必然已说明演员带给我了很多东西。
所以以下,只是我希望演员可以做到的事,而对于演员做到这些的难度、是否对演员要求太高,我这个外行人不管。
1,延续以往的,萧景琰演员,一贯表现感情的热烈还可以,但表现感情的复杂不够,虽然萧景琰不是苏兄那种心回百转,但相认后他也有些很复杂很沉重的东西。他不想在林殊面前表现出来,但这应该给观众表现出来;
2,相认以后,萧景琰演员的讲话的语气神态很多都和相认前没有区别(虽然内容有区别),偏于冷硬。萧景琰十三年自我放逐不合群,但在静妃和林殊面前,语气应该是温和爱护的(我不是说应该像宝玉那样蝎蝎蜇蜇的),而不应该是在苏先生那么持续有冷硬感的那种。
3,相认以后,萧景琰有几个愤怒瞬间和含泪瞬间。
愤怒:一是“你当然可以得回原来的身份”,二是“殿什么下”,三是城墙话别时“这些我都知道”。
不是说萧景琰不可以愤怒。但愤怒也应该有更深沉的内容,这几次愤怒,他表现的像小孩子。
含泪瞬间,不说了,只要说,泪要用在刀刃上。
4,以及,我向来看不得胡歌的轻松风,有些连和蔺晨的都不想见,总觉得太着痕迹(这是我个人问题)。

以上。终于写完了。

明天城墙话别。

评论(4)

热度(88)
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